風展紅旗如畫
——冀中股份冀中新材首條生產線全面達產達效側記
2021年3月18日,20萬噸玻纖項目首條10萬噸生產線正式點火!
從開工建設到正式點火投產,僅用19個月時間,他們創出了“股份速度”,也創造了行業“奇跡”。
2021年5月15日,首條生產線全面達產達效,原絲日產實現276噸,產品合格率達到96%!截至5月31日,始終保持了原絲產量及合格率穩定,其中A級品率穩步提升。
從點火投產到全面達產達效,僅用不到兩個月的時間,再一次創造行業先進水平。
“奇跡”是如何創造出來的?背后又有哪些鮮為人知的故事?讓我們走進冀中新材,一同尋找答案。
拼出來的速度:“輕舟已過萬重山”
走進首條生產線聯合車間,40臺拉絲機緊密排列,每臺拉絲機上,十幾股絲線狀晶瑩液體緩緩流下;物流系統有條不紊,6軸機械手有節奏地舉起絲筒,精準放置到檢測線;自動導航輸送車搬起一跺絲筒,沿著設定路線緩緩行進;30米高的立體成品庫房,各種自動設備上下左右有序運轉,猶如科幻電影里的場面。
從3月18日點火投產那天起,這里每天都在發生變化。從4月20日投料算起,達到設計產能,僅僅用了25天,甩下3個月的行業先進水平整整兩個“身位”。
成績的背后,是責任與擔當;奔跑的力量,來自拼搏與奉獻。
在當前火熱的玻纖市場行情下,早一天達產,就意味著能早一天見效。“行業內點火烤窯一般15-20天”“投料到滿筒紗一般7-10天”“從投產到達產,行業先進3個月”……縱然大家干勁十足、信心滿懷,可一系列工程進度核算下來,達產達效快了也得到6、7月份,加上疫情、供電跟不上、資金不到位等影響,其中的艱難可想而知。
市場不等人,發展不等人。這個讓集團領導和股份公司上下都高度關注的重點項目,必須盡快達產見效。公司黨委書記、董事長趙兵文天天掛念著項目進展,數次現場辦公,現場調度解決問題。“決不辜負企業重托,決不讓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在我們手上錯失!”冀中新材總經理張吉運代表所有冀中新材人又一次立下“軍令狀”:5月底,首條生產線必須實現生產效率和產品合格率的“雙90%以上”,全面實現達產達效。
半步都不能等——將“會議室”搬到生產現場,凌晨1點,還在召開現場調度會,定不下方案就不休息。一個多月里,他們組織現場推進會200余場次,一個環節一個環節的梳理,一項流程一項流程的優化,解決安全、機電、人員分布等問題160多項。
一刻都不能停——反復驗證烤窯工藝參數,制定更加合理高效的烤窯升溫曲線,提前5天完成了燒槍與烤窯燃燒器的切換、通路、窯爐過大火等工作;對尚未安裝的40塊生產漏板,大膽創新安裝工藝,在確保安全的前提下,搶抓通路溫度1000℃的有力條件,將“最快”5天的安裝時間壓縮到了2天半;以投“熟料+生料”的方式代替單純投送“生料”的傳統做法,大大縮短了投料時間,僅用4天便完成了首筒紗的生產;在試生產中便完成管道沖洗3次,極大壓縮了投產到達產的時間……就這樣,一分鐘一分鐘地摳,一秒一秒地攢,在量變中積累質變,確保了拉絲、卷取、烘干與自動物流系統精準貫通,保障了第一條生產線的無縫銜接。
絲毫都不能松——搶抓物流進度,針對因疫情導致的設備、原料到貨延期問題,制定解決方案,加快物資采購,縮短物流周期。每日組織廠家、監理及施工單位召開協調會議,制定專項方案,每日跟進落實,確保設備調試到位。強化設備管理,嚴格執行規章制度,優化設備性能,大力提高設備運轉率,為達產達效提供有力保障。緊盯窯頭投料、放料、拉絲、烘干、檢測、包裝等關鍵環節,發現問題,立即解決。
4月15日,過大火!4月20日,投料!4月24日,第一個滿筒紗誕生!4月26日,120塊漏板順利開啟!5月15日,首條生產線全面達產達效,原絲日產實現276噸,產品合格率達到96%!
“你們創出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速度。”就連世界玻纖龍頭企業OC公司亞太區董事、總經理Paul也連連豎起大拇指。
聽得到的奮斗:“千磨萬擊還堅勁”
4月20日,首條生產線正式投料。窯爐內1300攝氏度的高溫,將“一壁之隔”的窯爐外烘烤的足有50多攝氏度。為了縮短投料時間,投料班組的3名職工,不畏“酷暑”,輪番用鐵鍬將160噸的“熟料”透過“窗口”填進窯爐,工作服濕了又干,干了又濕……
在高度自動化、智能化的拉絲聯合廠房里,為數不多的380余名干部職工,平均年齡只有28歲,他們“白天與日光為伍,夜晚與星辰為伴”,保證生產正常運轉,確保早日達產達效是他們共同的目標。
“老玻纖剛建成投產時,4個月達不到設計產能,現在這個10萬噸的生產線,投資這么多錢,如果遲遲不能達產達效,怎么向領導向職工交代?”“壓力山大”的張吉運著急上火,起了滿背的疥瘡。“最快什么時候完成?”“最慢什么時候完成?”“出現問題,有哪些應對舉措?”每天他攆著各部門,類似的問題都要問上幾十遍。晚上也常常睡不著覺,不是琢磨問題和辦法,就是親自下車間看現場。
副總工程師宋軍負責現場設備安裝和協調工作,自點火以來,2個月時間沒有回過一次家。因為長時間盯在現場、喝水少引發痛風,腳穿不進防砸鞋,但他還是穿著拖鞋一瘸一拐地穿梭在各個安裝現場,現場解決制約設備安裝及施工進度的問題74項。
綜合辦公室副主任郭軍航先后組織參加現場隱蔽驗收、見證取樣一千余次,保證了項目用的每一個材料都符合要求……職工張占龍處處吃苦在前,為了趕設備調試進度,顧不上吃飯反倒成了他的“家常便飯”;職工賈樹杰主動作為,加班加點,有時為了攻克一項難題,一天一夜盯在現場不合眼;
類似的故事,冀中新材每個人身上都有很多,他們奮斗的身影無疑是這個夏天最美麗的風景,使原本空曠刻板的廠房充滿了無限生機與活力。
看得見的變化:“忽如一夜春風來”
從點火第一天起,首條生產線每天都在發生著新變化。最讓人驚喜的還是現代化、智能化的先進設備和技術帶來的工作效率的提升和勞動強度的降低。
“老張,你咋對著助力機械臂一直笑啊?有啥好事啊?”
卷取工是玻纖行業最辛苦的工種。42歲的老張在卷取崗位上干了十幾年了。以前,老張工作的時候,沒個閑,上車、滿筒、卸紗、掛紗,然后一直重復這樣的動作,直到下班。每次一個班下來,老張累得胳膊抬不動,腳邁不開。勞動強度大加之環境潮濕,和他一起進廠的工友大部分受不了,都辭職了,老張堅持了下來。
首條生產線投產后,經驗豐富的老張從玻纖公司調到冀中新材支援新線建設。沒想到是,原本辛苦勞累的工作一下子清閑了許多。“我現在是配合機械手工作,它是主要勞動力,我只負責上車,服務好機械手。”老張說。智能化取代了過去人工卸紗掛紗,車間靠灑水降溫也成了歷史。
勞動強度大幅降低,生產效率卻翻了幾倍。總工程師任建峰介紹,通過智能化升級,現在一個卷取工人可以同時監測15臺設備,產能是原來的2倍以上。
“這些AGV運輸車,工作時就是走同一條道,都不會發生碰撞。正前離人1米遠的時候,它就會自動停下來,當人離開后才開始運行。”2020年10月份新招聘的職工馮坤,一進廠就享受到了智能化的便利。面容白凈、身材清瘦的他,每天樂呵呵的,偶爾還附和著車間的音樂唱上幾句。他說,沒想到一畢業就找到工作,工作環境還那么好,每天和高智能、高效率的自動化設備在一起,覺得自己也“高大上”了。
“在玻纖公司,保證包裝崗位的工人都要自己把滿筒紗搬到垛上,一卷滿筒紗近40斤,平均一天一人就得搬運8噸。而在冀中新材,裝卸有機械手,運輸有智能車,我們就是看著機器干活。”包裝工人李彥學介紹,如今,一個班的產量在137噸以上,一條包裝線3個人就可以完成全部運輸工作。在拉絲聯合廠房,從拉絲到卷取,再到烘干、包裝、入庫各個環節,智能車、機械手完全代替人工。
工作輕松了,是大家對智能化最直觀的感受。同時,機器代替了人,在拉絲、卷曲、烘干和包裝等崗位上,與玻纖公司8萬噸生產線相比,人員減少了一半,降低了人工成本近50%。
“作為冀中股份的‘綜改特區’,我們將瞄準行業前言,持續加大科技創新力度,探索智能化與玻纖生產經營、與發展戰略的深度融合,加快實現‘管理信息化、生產智能化、運營現代化'的目標任務,打造成企業推動經濟發展的‘增長極’、壯大新興產業的‘孵化園’和提升治理能力的‘助推器’。”張吉運說。
摸得到的未來:“直掛云帆濟滄海”
“當前市場形勢下,每個月都能創出利潤千萬元。”如今石頭落地,說起冀中新材的發展前景,張吉運充滿信心,“下一步,我們將狠抓質量提升,把一條生產線打造成高品質的產品生產線。同時,加緊第二條生產線建設,爭取明年3月份建成投產。”
“十四五”期間,冀中新材將圍繞“保持第一梯隊產品質量水平,達到第二梯隊產能水平,將生產成本控制在第一梯隊,具備跟隨第一梯隊核心競爭力的能力”的發展目標,著力打造京津冀最大的玻纖生產基地。
加快推進第二條10萬噸生產線,確保2022年一季度投產,將產能提升至20萬噸,實現兩條線同時運行,根據估算,預計能增加營業收入2億元以上。通過完善工藝和管理,提高兩條生產線的效率,2023年,有望實現年營業收入4億元以上。
著手組建玻璃纖維符合材料研究院,建設復合材料實驗室,不斷提升玻纖研發能力,拓展產業鏈,提升企業的核心競爭力。
“今后我們將一如既往的苦干實干,努力在項目建設中再創股份速度、股份效率、股份質量,以實際行動助推公司‘材化并進’的發展戰略,為公司建成又強又大的現代化一流企業集團持續貢獻力量。”展望未來,張吉運滿懷決心和期待。
沿著“將玻纖產業打造成為冀中股份又一重要效益支撐”這個目標,冀中新材人接續奮斗,篤定前行,正在一步步將目標變為現實。
(王明科 李建帥 王小芳)